万亿蓝海启幕!再生资源行业吹响绿色变革冲锋号
2025-05-14 08:48:01

在 “双碳” 战略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下,再生资源行业正迎来历史性变革。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 2025 年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通知》明确提出,将继续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支持高水平回收循环利用项目,推动行业向规模化、专业化升级。这一政策与《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》形成合力,目标到 2025 年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年产值 5 万亿元,构建覆盖回收、分类、加工、再利用的全链条生态。

政策红利直接催生行业爆发式增长。2024 年再生资源回收总量达 4.01 亿吨,同比增长 6.5%,回收价值突破 1.33 万亿元。新注册企业数量呈现井喷式增长 ——2024 年新增约 9000 家,2025 年前 4 个月已新增 7800 家,预计全年突破 2.3 万家,两年累计新增企业将超 3.2 万家。这一增长在动力电池回收领域尤为显著:随着新能源汽车 “退役潮” 来临,2025 年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达 82 万吨,2028 年突破 400 万吨,催生千亿级市场。宁德时代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,已实现锂回收率 91%、镍钴锰回收率 99.6%,并计划 2042 年实现全球电池原料一半来自回收。

技术创新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条。AI 视觉识别与机器人分选技术使动力电池拆解效率提升 30%,湿法冶金技术实现锂回收率超 92%、镍钴回收率超 98%,广东光华科技更开发出 “零废水排放” 工艺,降低环保成本 30%。再生塑料领域,英科再生自主研发的 GreenMax 泡沫减容增密设备将 PS 泡沫体积缩小至 1/50,每年回收再利用 15 万吨塑料,减少 30 万吨碳排放。物联网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,则使动力电池实现全生命周期追溯,有效遏制 “黑作坊” 非法拆解。

区域竞争格局加速分化,山东、广东、江苏三省企业数量均超 1.9 万家,依托完善的产业链配套与政策支持,形成资源循环产业集群。长三角地区以江苏为核心,专利申请量占全国 14.95%,在动力电池拆解、再生塑料改性等领域技术领先;珠三角依托华强北电子产业生态,打造 “回收 - 拆解 - 再制造” 全链条;环渤海地区则聚焦废金属规模化回收,青岛、天津等地成为全国重要的再生钢铁基地。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等央企 “国家队” 的密集布局,标志着行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 —— 该集团 2024 年成立以来已设立 8 家注册资本 10 亿元的子公司,构建 “1+2+6+N” 战略体系,目标打造覆盖全国的循环经济网络。

在绿色科技与政策协同驱动下,再生资源行业正从 “拾荒经济” 向 “绿色科技” 华丽转身。头部企业通过纵向延伸产业链,实现 “回收 - 加工 - 再制造” 一体化:格林美将再生材料延伸至不锈钢、合金领域,中国资源循环集团电子电器公司构建 “线上 + 线下” 回收平台并布局海外业务。这种模式不仅提升利润率,更形成 “城市矿产” 开发的可持续路径。据测算,生产 1 吨再生铜可节约 1054 千克标准煤、减少 380 吨固废排放,再生铝节能效益相当于 3443 千克标准煤。

未来,随着 “无废城市” 建设和绿色供应链发展,再生资源领域仍将保持高增长态势。预计到 2025 年,行业企业总数将突破 25 万家,其中 2024-2025 年新增企业总量约为 3.2 万家,产业集中度和技术水平将进一步提升。无论是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突破改写资源获取方式,还是区域性产业基金与央企混改项目蕴含的投资潜力,这片万亿级蓝海正等待先行者书写绿色经济新传奇。正如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席北斗所言,统筹固水土协同共治,构建资源循环与生态治理一体化体系,将为实现 “双碳” 目标提供坚实支撑。

免责声明:
此内容系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爱玖库赞成此内容或立场。以上信息均由爱玖库(www.aijiuku.com)收集报道,如有转载,请注明出处,谢谢合作!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、公司、企业或个人等的知识产权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本网站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。文中图片源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请联系(kefu@aijiuku.com)删除。